特征特性:半冬性,中晚熟,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號和新麥18晚l~2天。幼苗半匍匐.葉色深綠,葉小窄直,分蘗力強,成穗率中等。株高87厘米左右,株型較緊湊,旗葉上沖外卷,穗層厚,穗多穗勻,結(jié)實性好,莖稈有蠟質(zhì),長相清秀。穗紡錘型,長芒,白殼,白粒,籽粒半角質(zhì),飽滿度較好,黑胚率低,外觀商品性好。平均畝穗數(shù)4l.6萬穗,穗粒數(shù)37.4粒,千粒重38.3克。苗期長勢一般,抗寒性好。春季起身拔節(jié)遲,兩極分化快。抽穗期晚,中后期長勢較好,后期葉功能期長,有一定耐旱性,耐后期高溫,灌漿速度快,熟相好。莖稈彈性一般,抗倒伏能力偏弱?共⌒澡b定:抗稈銹病,中抗紋枯病,慢葉銹病,中感白粉病,高感條銹病、赤霉病。區(qū)試田間表現(xiàn):中感葉枯病。2006年、2007年分別測定混合樣:容重80l克/升、796克/升,蛋白質(zhì)(干基)含量13.o4%、13.75%,溫面筋含量25.2%、27.8%,沉降值26.7毫升、26毫升,吸水率53.2%、54.2%,穩(wěn)定時間7.8分鐘、6.6分鐘,大抗延阻力382E.U、360E.U,延伸性11.0厘米、11.2厘米,拉伸面積58平方
厘米、56平方厘米。
產(chǎn)量表現(xiàn):2005~2006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(qū)南片冬水組品種區(qū)域試驗,平均畝產(chǎn)563.3公斤,比對照l新麥18增產(chǎn)6.95%,比對照2豫麥49號增產(chǎn)7.49%;2006~2007年度續(xù)試,平均畝產(chǎn)565.1公斤,比對照新麥18增產(chǎn)8.27%。2006~2007年度生產(chǎn)試驗,平均畝產(chǎn)530.3公斤,比對照新麥18增產(chǎn)7.2%。
栽培技術(shù)要點: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,每畝適宜基本苗l0萬~14萬苗,高產(chǎn)栽培條件下注意防止倒伏。注意防治條銹病、葉銹病和赤霉病。
審定意見: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,通過審定。適宜在黃淮冬麥區(qū)南片的河南中北部,安徽北部、汀蘇北部、陜西關(guān)中地區(qū)、山東菏澤地區(qū)中高肥力地塊種植。
火爆農(nóng)資招商網(wǎng)[淮麥25],可直接給該產(chǎn)品留言獲取廠家回復(fù)